【新闻资讯】科技创新:激活开封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发布日期:2024-04-13 浏览数:641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县考察指导。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锚定“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全省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深入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按照顶层设计先行、示范引领带动、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优化整体脉络,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助推全市创新体系效能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这十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16.38亿元增至29.34亿元,促进全市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并带动领军科技企业研发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由21家增至301家。 

       这十年,省心脏电生理重点实验室、省碳基新材料中试基地、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创新平台在我市挂牌运行,中粮工科茂盛装备有限公司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立项,一批重大原创性基础性前沿科技问题和“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实现突破,大量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实现成果转化。 

       这十年,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县、国家成套空分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字号”成功获批,杞县、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等晋位省级高新区……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李浩 摄


       一连串的耀眼成果,勾勒出十年来我市以前瞻30年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推动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 

       科技创新,已成为激活开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吕树建 摄


顶层设计 描绘发展路线图

1月30日,全省第四批中试基地建设名单正式公布,依托开封明仁药业有限公司建设的省化学药冻干制剂中试基地在列。至此,全市市级以上中试基地已有5家,标志着我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有力促进了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十年来,我市一以贯之,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方向引领、目标定位、道路定向、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发展,持续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引领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不断走向深入。 

基于对新时代新发展的深刻洞察,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企业实际需要的准确把握,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的开封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开封市科学院,整体推进开封市种业实验室、开封市中医药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事项,重构了科技计划体系,解决了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问题,科技创新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需要。 

聚焦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我市制定出台了《开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开封市科技创新“六个一流”实施方案》《关于创建全省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高质量现代化开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一体化设计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改革规划等方案,为现代化开封建设落子布局。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开封市科技创新六项行动计划》等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开闸放水”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逐步由管理向服务、由小众向大众、由项目向资源转变。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作用,我市制定实施《关于扶持开封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封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的实施意见》,立足企业实际需要提炼创新需求,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高效率成果转化。 

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改革,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为我市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集聚 激活创新动力源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功能性材料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封夸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拳头产品”打破诸多国外技术壁垒,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 

特种防护涂层应用到天问1号火星探测器表面,无机硅杂化材料成功应用到天宫二号太空飞船防护内壁,纳米陶瓷涂料应用到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防护表面,耐温防腐蚀涂料应用到高铁电机防护表面,聚酰胺酰亚胺(PAI)材料市场占有率超60%…… 

“人才是企业不断创新突破的坚强后盾。”开封夸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敬敬表示,目前,企业正联合四川大学叶光斗、刘鹏清团队研发改MPI特种纤维技术,并成功完成中试,计划今年6月建成千吨产业化生产线。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十年来,我市将人才作为核心技术攻关的第一资源,出台若干政策、采取系列措施,着力吸引科技精英筑梦开封。 

靶向发力,引才更精准。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服务制度,设立服务专员,认真落实各类人才优惠政策,提高外国专家申请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度,优化各类人才在汴创新创业生态。推行高端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政策,健全乡情引才、项目招才、以才聚才、柔性用才等工作机制,并建立与开封籍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吸引更多急需人才、科研院所、重大项目、高端团队集聚。 

分类施策,育才更多元。依托院士专家团队技术优势,在低碳新能源、代谢药物研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帮助企业培育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围绕主导产业、县域五大农业产业和文旅产业,组建科技服务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为产业发展培育本地人才。 

不落窠臼,用才更灵活。依托开封市科学院,突破选人用人壁垒,针对性引进、培育一批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开展市科技创新人才、市创新型科技团队、汴梁科技创新创业杰出人才等评选,不拘一格降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着眼在更大范围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智力资源、凝练科研成果,十年来,我市搭平台、强支撑、建载体、活要素。 

做优特色产业园区,提升重大产业项目承载能力。目前,全市8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培育建设全覆盖,并创建5家省级高新区。同时,以“一区多园”的模式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形成开封西部经开区、东部高新区两翼齐飞的创新城市格局。 

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建设开封市科学院、河南大学开封研究院、河南大学科创中心,打造集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创新人才、中介机构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构建“育苗+孵化+加速”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14个。突出小政府大社会和市场化运作,挂牌运行开封智慧岛,着力构建一流创新“小气候”,孵化创新型初创企业。 

2023年,全市已有市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722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271家。 

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一个国家级引智基地、两个院士工作站、4个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中原学者8人、中原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人,市级科技创新人才219人、创新科技团队173个,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深化改革 打造创新生态圈

在汴东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由计算数字产业(河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核芯微电子生产线项目正全面推进建设,同步建设的还有核芯微电子研究院。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发展,持续推进机制改革与服务创新,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遵循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规律,对重大任务实行“揭榜挂帅”,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科研范式;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由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直通车”“包干制”改革,下放科研经费支配权限,营造近悦远来的一流创新生态。 

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组建创新科技投资公司,设立规模2亿元科创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省、市、区三级联动,设立规模6000万元的先进储能材料科技研发联合基金,推动优势产业创新赋能;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企一策”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面向社区开展主题科普,深入学校组织开展科技竞赛、科普研学等,增强科技创新基层“软实力”;每年选树“最美科技工作者”,开展巡回报告、志愿服务,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自立自强伟大实践…… 

十年来,聚焦下好科技成果转化“先手棋”,我市健全完善监督评估机制、改进科研评审和组织管理,努力将技术、人才、项目优质资源导入企业,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提效,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加速转化。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融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催化协同创新乘积效应,推动创新型企业雁阵式、集群化发展。目前,开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入围全省第二批建设名单,清祥人工智能研究院、东旺熙朝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专业化、特色化建设,积极围绕新材料、作物育种、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积极承接中试项目、培育建设中试基地,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着眼集聚更多科研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推动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支持企业与河南大学共建14家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平台越来越多,创新体系越来越强,创新生态越来越优,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铺上了起飞“甲板”。

前瞻布局 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20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简称透射电镜)发布,并具备量产能力。这一消息令河南中镜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镜科仪)董事长郭新勇和他的科研团队十分振奋。 

透射电镜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工业等前沿科学及工业研究领域,技术门槛极高,此前全球透射电镜市场被美、日企业垄断,我国透射电镜全部依赖进口。 

“国产透射电镜的技术突破,让这一领域产业化前途光明。”郭新勇说,中镜科仪是我市一家集电镜相关设备研发、生产制造、检测服务、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近年,该企业围绕“透射电镜研发制造”这一国家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的大国重器项目,攻坚克难,实现一系列突破。目前,中镜科仪研发的透射电镜载网、超薄碳支持膜等系列耗材,以及纳米超薄切片机等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国内领先,尤其是纳米超薄切片机于2023年在我市立项,以颠覆性创新技术打破德国徕卡和美国RMC两家企业技术垄断,成为全球第三家发布该产品的企业,并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从受制于人到奋起直追、成功突围,新质生产力正在古都大地萌芽生长。 

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攻克新型储能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建成全球技术领先、全国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心脏电生理技术,在临床三维心脏功能成像仪器等技术产品研发中,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在药物心脏安全评价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聚甲醛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石墨烯负极材料等产业链不断延伸,更多的新动能正在形成。 

十年来,我市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46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展望未来,我市将聚焦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协同相结合、企业需求与优势力量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大需求,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统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厚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支撑开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勇做开路先锋。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正以昂扬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唱响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主旋律”的 “最强音”,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

分享到: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在线商城
自营商城
淘宝商城
联系电话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