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河南发文:支持开封等地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2023-06-09 浏览数:574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做好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政〔2023〕1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升我省计量能力和水平,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心任务,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需求牵引、供给提升,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协同融合、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顶层设计,调动各方资源,完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构建新时代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事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计量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全国一流的新一代计量标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建设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先进测量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支计量科学人才队伍。


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面向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和需求,统筹计量标准建设,系统规划省、市、县三级及授权技术机构的计量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成一批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计量测试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量传溯源体系,提升计量的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


计量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统筹全省计量监管工作,加强对涉及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生态环境、能源资源、“双碳”等重点领域及标准物质的计量管理。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数据、行为、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增强社会计量溯源意识,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我省计量管理条例、技术规范制定、修订。


到2035年,全省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量子计量应用技术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监管模式日益成熟,计量监管更加科学有效。计量科学文化深入人心,共建共享的社会计量意识更加牢固,建成符合我省发展需求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图片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计量科技创新。


1.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测量基础理论、计量整体解决方案、计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机理等研究。开展量子标准、量子传感、精密测量等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创新应用。落实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参与量子计量技术和计量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在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2.推进计量数字化转型。开展网络授时应用服务及研究,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探索建设省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立省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开展产业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建成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粮食储备、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降碳、新能源交通等领域加强计量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监测系统建设,争创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


3.开展计量技术研究和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创新。开展量热技术、数字化模拟测量技术、工况环境监测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计量功能软件安全测评技术和新型传感技术研究;建立计量新技术、新方法向产业转移的服务平台;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开展远程校准、在线计量量值传递、溯源方法和多参数、多功能自动化计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应用远程、在线、动态、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快推进计量标准智能化、网络化。


4.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鼓励计量技术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跨地区、跨行业高水平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成立河南省计量科技创新委员会,建设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伙伴联盟。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二)深化产业计量服务。


5.支撑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兴产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强化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智能通信终端等国家产品质检中心计量检测能力。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建设磨料磨具、气体传感器、装备制造、能源、新兴材料等一批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支撑我省新兴产业发展。


6.服务仪器仪表行业质量提升。加强新型传感器与高端仪器仪表核心材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促进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重点实验室,强化计量在仪器仪表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推动计量器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郑州、开封、许昌等地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


7.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探索建立用于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的参考数据集。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完善5G+工业互联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各领域通用的人工智能计量体系框架、接口与方法、标准规范。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探索开发适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的智能水平评价标准和计量测试平台,提升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计量测试能力。


8.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农业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建设省粮食、食品、烟草、农机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相关计量标准研制和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服务食品安全生产和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强化省内相关农业检验检测实验室间计量比对工作,全面推进计量在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应用,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电能表、水表、衡器、水分测定仪、谷物容重器等涉农计量器具和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类定量包装商品以及农业资源贸易结算的计量监管和保障力度,严厉打击涉农计量违法行为。


9.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开展碳计量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完善碳排放计量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和水平;规范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培育建立能源、水文水资源、环境计量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建立新能源设施运行效能计量评价体系,开展储能设施及产品能效评价;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计量服务市场。


10.服务生命健康与安全。建立省级医学计量检测研究中心,围绕疾病防控、食品医药、医疗器械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研制生产和监督管理。开展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交通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量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计量预警机制和风险分析机制,制定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防范计量领域系统性安全风险。


11.服务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工业先进制造、传感器动态校准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将计量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纳入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建设,建立以数字计量框架为基础的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完善计量数据分析共享机制,形成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


12.服务交通运输发展。加强铁路、水运工程、轨道交通专用测量设备、公路超载超限及测速装置等检定校准,开展航道流量监测及港口装卸设备、公路与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系统及机动车光污染、声污染、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计量测试等计量技术研究,实行交通一体化综合计量检测,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快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质检中心建设。开展超大力值、超大扭矩、超低频等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服务道路工程建设。


(三)加强计量能力建设。


13.加强计量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制应用。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现实需求,建设以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公平交易、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推进我省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加快推动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研制及应用。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围绕环境监测、生产安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物质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建设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和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监管能力。


14.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保持计量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国家量值的统一和安全,推动法定计量职责有效履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对计量技术机构在基础设施、计量标准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强化技术管理,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协同、错位发展。制定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规划和指导目录,统筹全省计量资源,构建科学、高效、严谨、开放、灵活的量值溯源体系。


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以及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量值溯源要求,加快现有计量标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量传溯源体系,加强碳计量、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现代测量体系建设。强化落实型式批准和强制检定制度,切实保障加油(气)机、汽车充电桩、电子计价秤、水电气表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计量准确。


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强制检定需要,加强贸易结算、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


县级计量检定机构: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强制检定需要,加强生产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基础民生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


专项授权计量机构:围绕行业和专业强制检定需求,持续维护专项授权计量标准,提升承担政府及行业专项授权计量工作的能力。


15.强化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支持培养中青年人才、培育计量领域产业创新团队。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以省、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依托,建设计量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我省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设置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岗位聘任制度。建立省级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支持技术人员开展计量交流合作。


16.完善企业计量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其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实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7.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围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研究省际计量服务协同模式,建设省际计量技术机构技术服务协同平台,建立黄河流域计量技术协调通报、协同会商、互认合作机制。探索计量“行业+区位+技术”的联合发展模式,开展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进区域计量互认和区域诚信计量建设,强化区域计量监管合作。规划计量工作协作片区,建立省、市、县三级计量技术机构联动机制,开展计量技术指导帮扶活动,推动全省计量技术机构整体协调发展。


18.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相互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溯源性要求,以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在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一站式”质量基础支撑服务。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19.健全地方计量法规体系。结合新时代国家计量法治要求和我省计量监管需求,按照立法程序,适时推动将修订《河南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加强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和实施效果评估。


20.优化计量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转变,实现全要素、全流程监管。健全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省级计量比对主导实验室,推选一批国家或区域计量比对主导实验室。适时建立计量校准管理机制,建设计量校准机构能力承诺平台,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发展。常态化开展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专项监督。实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评价考核制度,适时公布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维护和退出清单。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机制,开展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技术核查。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21.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加快计量数字化转型,创新民生计量智慧监管。推进河南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河南省计量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社会监督和政府智慧监管水平。


22.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健康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气)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等的专项计量监督检查。


23.加强诚信计量监管。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可信服务平台,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完善数据可信、服务透明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综合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推行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24.加大计量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加大跨区域计量执法力度。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以及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存在与其承诺事项不符的计量违法行为。在监督执法中推广加油机暗访车等应用装备,持续改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计量违法的社会监督,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25.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计量工作。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阶段计量发展重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标准物质研制、计量数据应用、强制检定等工作。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教育部门要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立计量相关二级学科,按程序设置计量相关专业或方向,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加大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计量重大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计量科技研发和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努力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成立政府计量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政府提供计量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计量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军民融合,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我省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


分享到: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